在全球疫情形势依旧复杂多变的背景下,登革热疫情的出现再次为我们敲响了健康警钟。近期,广州七天内新增 437
例登革热病例,这一数字令人担忧,而登革热的传播风险也随着人员流动不断扩大。
市民王先生的经历便是一个典型案例。他与家人去广东游玩后回到重庆,很快出现高热、咽痛、全身酸痛等症状,自服感冒药不见好转,还出现了大片瘀青。经西南医院感染病科医生诊断,王先生因在登革热流行的广东地区被蚊子叮咬而患上登革热。这一事件凸显了登革热的潜在威胁,即使只是短暂的旅行,也可能被感染。
登革热已进入高发季,其传播方式独特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。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,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。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,但这种不见面就能传染的特性,使得防控难度加大。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,随着人们出行和户外活动的增多,被蚊虫叮咬的机会也相应增加。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登革热流行区,出游都存在感染风险。
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多样,从常见的发烧、“三痛、三红” 到皮疹、出血等症状,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。发烧可达 39℃,患者还会感到疲惫、厌食、恶心等。“三痛、三红” 即头痛、眼眶痛、全身肌肉骨关节痛以及面部、颈部、胸部潮红,让人备受折磨。发病第 3 - 6 天可能出现皮疹,3 - 4 天后消退。而个别病例在发烧 5 - 8 天后会出现流鼻血、牙龈出血等出血表现。
为了有效预防登革热,外出防蚊措施至关重要。在前往登革热流行的国家和地区时,应携带驱蚊液、蚊香、电蚊拍等防蚊用品。尽量避免前往树荫、草丛、水池等蚊虫活动区域,如需长时间逗留,应穿着长袖、长裤和浅色衣物,减少皮肤暴露面积,并及时使用驱蚊剂。同时,要及时清理周围垃圾,减少蚊虫孳生机会。
一旦出现登革热症状,应及时就医。登革热发病后要注意休息,防蚊隔离,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。但退热后仍有病情恶化的风险,如出现腹部剧痛、持续呕吐、皮肤红色斑点等症状,需住院治疗。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,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等措施。出游期间若出现相关症状,应立即在当地就医,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;回国入境时如有症状,要进行卫生检疫申报;回国后两周内若出现症状,应尽早前往医疗机构就诊,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。
总之,登革热疫情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高度重视防控工作。无论是政府部门、医疗机构还是个人,都应积极行动起来。政府应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措施的落实,医疗机构要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,个人则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,做好防蚊措施。只有各方共同努力,才能有效遏制登革热的传播,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。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期,让我们携手共进,共同抵御登革热的威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