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消化系统疾病中,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病症,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其典型症状表现为反流、烧心,不典型症状则有咽部异物感、胸痛等。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西医基本治疗,很多患者都比较熟悉,认为吃点 XX 拉唑等抑酸药就行了。
然而,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。XX 拉唑虽能抑制胃酸分泌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酸反流导致的胃食管反流病,但经常效果不佳。首先,胃食管反流不仅有酸反流,还有弱酸和非酸反流,此时服用 XX 拉唑就难以发挥作用了。其次,胃食管反流的关键在于阻止胃酸上反,而不是单纯切断泌酸源头,否则一旦停药就容易反复。再者,本病与饮食、情绪密切相关,需要将人视为整体进行治疗调整,仅靠抑酸药物往往效果不稳定。
胃酸作为胃液的生理性成分,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起着重要作用。一味地抑制胃酸分泌,不仅会削弱胃的消化吸收能力,长期服用还可能增加萎缩性胃炎、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生风险。对于合并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来说,服用 XX 拉唑更是存在矛盾。
当抑酸药物效果不佳、病情反复且存在治疗矛盾时,中医药便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。胃食管反流症状表现多样,在中医病名中需要细分。典型的反流、烧心,归属于中医 “吐酸”“嘈杂” 的范畴;咽部异物感属于 “梅核气” 的范畴;胸骨后疼痛属于 “胸痹” 的范畴。不同的症状表现,其病因病机、治则治法、遣方用药都有所差异。
就拿 “吐酸” 来说,古人虽无法认识到 “胃酸” 的存在,认为是 “胃气挟酸水上逆”,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合理,据此而立的方法也不一定奏效。“吐酸” 之 “吐”,肯定是因为胃气上逆,所以要辨明胃气上逆的原因进行随证施治,而和降胃气始终是关键。同时,“东方生风,风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”,若体内五行平和,则五味不明显,一旦出现 “酸” 味,必定是肝木过旺。因此,疏肝、清肝、平肝之法便应运而生。
比如有一位 31 岁的患者,因 “反流性食管炎” 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就诊。初诊时,患者时有反酸烧心,间断服用雷贝拉唑,咽部异物感时作,胀满嗳气不明显,晨起口苦,时有肠鸣,大便正常,睡眠良好。经中医诊断为 “吐酸、梅核气,寒热错杂、痰气互结证”。医生采用宣畅清解、健脾守中的治法,开具了由柴胡、黄芩、清半夏、黄连、吴茱萸、炮姜、厚朴、茯苓、苏梗、枇杷叶、射干、郁金、炒薏苡仁、焦神曲、桑白皮、陈皮等组成的方剂。患者二诊时,反酸烧心偶作,咽部异物感减轻,肠鸣不明显,仍有晨起口苦。医生调整方剂后继续治疗,经过八周的调治,患者反酸烧心基本缓解。
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中医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的优势。中医从整体出发,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、脉象、体质等因素,辨证论治,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、脏腑功能,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,不仅要关注胃酸上反的症状,还要考虑肝、肺、胃、脾等脏腑的关系,从多个方面进行调理。
总之,对于胃食管反流病,当抑酸药物效果不佳时,不妨尝试中医治疗。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,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,帮助患者缓解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。